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服饰丰富多彩,绚烂多姿。而自春秋时代起,便有了学生装的雏形。历经演变,学生着装不断的发展,时至今日。今天,我们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大家描述不同时代的校服变化。
(一)春秋时期
《周易》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盖取诸乾坤。自黄帝始制衣冠,上衣下裳就是华夏民族大礼服的基本制度。孔子身为鲁国大夫,又是周礼的维护者,着玄端服,众弟子穿深衣。深衣是儒者之服,《礼记·深衣》对其制度有详细记载,上衣由四副布构成代表一年四季,下裳由十二片布构成,代表一年十二个月,褒衣阔袖、峨冠博带的士大夫装束,象征着华夏文明传承不绝。
(深衣)
(二)秦汉时期
曲裾是深衣制袍服的一种,以其绕襟结构营造层次之美,又不是端庄秀丽,特别受到女性追捧,出身楚人的刘氏皇室,给中原文化注入楚骚浪漫。楚文化崇尚鸟图腾,凤鸟纹装饰让曲裾更透出汉文明的古雅和娴静。
(三)大唐盛世
圆领袍是隋唐时期流行的便装,由两汉时期的圆领衬衣发展而来,是衬衣外传的产物,唐制的圆领袍窄袖,衣长过膝,佩带软脚幞头,脚蹬黑色长靴,英姿飒爽。齐胸襦裙是女子常服襦裙发展至唐代的产物,裙腰束在胸上,佩带披帛,面料一般采用印花工艺,多表现花草为主题的纹饰,有如唐诗的浪漫多情,妖娆的花草纹饰表现着人们的生活情趣。
(四)崇文大宋
襕衫是唐圆领袍礼服化的产物,白色、黑边、圆领、大袖,膝盖处有一条水平的缝合线,是为了表达对古代深衣制的崇尚而可以加上的。《宋史·舆服志》记载,襕衫以白细布为之,圆领大袖,下施横襕为裳,腰间有襞积,进士、国子生、州县生服之,这表明,襴衫是国立学校学生的校服,古人说的白衣秀才,就是指这个读书人群体。
(五)大明衣冠
贴里是明代习武之士,或行射礼的读书人常用的一类服饰,袖子或为琵琶袖,或为射袖,下裳做百褶裙装,下摆宽松,行动方便,这组贴里用具有典型明代文化特征的五色四合如意云纹提花面料制作,《周易》曰,变化云为吉事有祥,古代史书中,多次言及新王朝的帝王登基之前,天空中出现祥云气象,在神仙道教的观念中,修道成仙的人也是登云而去的,云在华夏传统中如此丰富的寓意,使其成为服饰面料中常用的纹饰,表达人们对生活热情的期待。
(六)五四新装
民国初年,新式学生装在留日女学生和中国本土的教会学校女生间率先流行起来,它的雏形上衣多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衫袄,衣长不过臀,上衣多为圆弧形,略有纹饰。男子衣饰方面,时人号召废除长衫,改穿西装等便利、文明的服装,孙中山对男子服饰的变革作出很大贡献,他以西式服装为基础设计的中山装首先在青年学生中流行,逐渐成为国际工人的中国礼服。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校服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彰显出学生的青春风采。